编辑邮箱:jingwuhui2021@163.com
您当前所在位置:警武汇 > 中国力量 > 拳击比赛 >

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在基层发挥更大作用——山东中医药大学“药”下乡考察团暑期“三下乡”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0-12-08 09:36|栏目:拳击比赛 |浏览次数:

  山东讯 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药”下乡考察团的7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淄博市博山区开展了为期近两周的基层中医药应用能力调查、中医义诊、健康知识宣讲等活动。

  据了解,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为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将医疗、科技、文化等知识送下乡,全力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需要。“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药”下乡考察团的每一位队员都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通过“三下乡”活动,队员们在进行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考察和群众非处方类中成药日常应用现状调查的同时,也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运用好中医药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此外,队员们将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服务农村,以冀发扬山东中医药大学“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活动期间,队伍深入博山区八陡镇、源泉镇、池上镇等地乡镇卫生院,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博山区白塔镇国家村老年公寓等地,和医务人员、群众交流,详细了解大家对于中医中药的认识,考察家乡的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调查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助力淄博市博山区打造中医药强区。

  队员深入乡村共调研,基层中医能力在提高

  7月15日上午,队员们到达博山区石马镇卫生院,正式开始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调研活动。经过门口医务人员的体温检测和电子健康码检查后,队员们首先来到医务科,请医务科的工作人员填表,她表示需要院长知情,所以队员们来到院长办公室,把学校的介绍信交给院长。院长得知队伍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而且正进行三下乡活动后,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他说:“我很高兴大学生来到基层医院调查,我打电话给你们联系相应科室,你们可以去医务科和国医堂咨询。”

  医务科工作人员填写完相关信息后,队员们来到国医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医堂”的牌匾,后面对应着“杏林春暖”字样。国医堂的整体布置具有中医特色,有针灸室、中药房、煎药室等,配置红色木门、木窗,搭配金色书法文字,墙上挂有古代中医大家孙思邈的介绍。在国医堂,来诊的患者有十几位,正在等候就诊,有的还带着孩子。队员采访了候诊的李阿姨,她说:“我家孩子经常来这里做小儿推拿,一些小毛病不用吃药,按摩按摩就好了,还没有副作用,中医这些传统手法就是好啊!”队员们听罢,频频点头,自己所学的中医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一种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与医生的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得知该院国医堂在临床和康复保健服务中,经常用到中药、艾灸、推拿、敷贴等中医药传统技术。而且在一些胆、肾结石、胃肠疾病、妇科、颈椎病、中风后遗症、肛肠科疾病上,疗效很好。院内有一定量的中医药人员配置,中医科室及中药房建设完备,中医设施、中药配备齐全,中医治疗技术多样化,能够为当地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中药和中医传统技术应用情况良好,能够应对和处理群众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在医院走廊有一组海报。有“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政策为老百姓就医看病减少了费用,减少因病致贫的情况。有“中医理疗冬病夏治”、“健康淄博自助服务”的介绍等,这些活动真正让老百姓就医达到了疗效好、少花钱、多便利的目的,“健康中国”政策在基层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就像海报中所说的:绝不让一个人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掉队。在门诊楼外的宣传栏上有“冬病夏治三伏灸”的介绍,而且三伏贴活动已经开展多年,治疗内、妇、儿科和疼痛等多种疾患。由此可见,中医理疗、养生已经进入更多基层群众的生活中,发挥着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想到中医药已经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自己以后也将成为中医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队员们努力学习中医、增长才干的信心更加坚定。

  接下来的几天,队员们实地走访调研了博山区八陡镇卫生院、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等地,深入了解当地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发展得究竟如何,不同卫生院间是否存在差异,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一周时间的走访,队员们发现博山当地基层中医药事业正繁荣发展,各乡镇卫生院均已完成中医药服务全覆盖的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中医药应用能力较强,但不同乡镇经济实力等条件仍有差别,导致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

  爱心点燃希望,行动播种阳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队员们在走访基层医院的同时,来到了八陡镇增福村、源泉镇东高村、源东村等地,向村民们提供压耳豆、量血压、脉诊、推拿按摩等服务,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了解非处方类中成药日常应用现状。正如一位队员向村民们所说的那样,“我们希望用我们所学,深入农村,给大家送爱心,服务于乡亲们。”

  通过问卷调查,队员们整理出基层最真实的数据,了解到村民的用药误区并进行纠正,挨家挨户发放“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页”,为村民们进行用药安全健康知识普及。一位老奶奶说:“我们老人买非处方类中成药时一般都只看着说明书上的适应症吃药,小病去医院找医生不方便。”队员们向奶奶解释道:“即使是非处方类中成药,也要根据不同病证选购,最好先找医生咨询一下,药证相符,疗效才会好。”队员们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村民对于中医药的诉求、日常非处方类中成药的使用情况,更广泛地宣传了中医药文化,为孤寡老人、贫困户、残障人士以及为需要特殊关注的村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队员们相信在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基层群众获得的医疗服务水平会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体验康养文化,感悟中医药魅力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了体验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全面了解博山区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的情况,队员们来到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参观学习。

  7月24日,队员们一早来到基地。走进中医药文化展馆,就像来到了中医药的世界。在接待人员热情引导下,队员们参观了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名医文化为主题的专业蜡像馆——名医蜡像馆,“看蜡像,听典故,知中医”,队员们了解到名医蜡像馆的宗旨:穿越时空隧道和各位医术精湛、极具医德的名医“深入交流”,了解中医药的精髓,体悟“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在这里,队员们还见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任校长——刘惠民先生的蜡像,作为现代名医蜡像馆展区的第一座蜡像。队员们骄傲万分的同时,对自己所选择的中医药事业更加自信与坚定,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脚踏实地,不辜负老一辈中医人的殷切期盼,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而不懈奋斗。

  队员们来到了药膳馆,近距离观摩体验融汇中医药养生理念和中华饮食文化的岜山药膳制作流程,感悟药膳“寓医于食”的精妙思想——药膳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来到膏剂馆,队员们有幸观看到现场使用明火陶锅煎制的技艺。在全透明的膏剂制作车间中,膏剂的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凉膏等过程都一一呈现在眼前。队员们在中医药文化观赏体验中深入了解博山当地的中医药发展情况,感悟中医药文化魅力。一天的参观结束后,队员们深刻理解到:“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壮大,传统医学一直根植于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历久弥新。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学子,中医药未来的接班人要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深刻体悟。”

  中医义诊来服务,健康知识记心间

  7月18日,队员们前往白塔镇国家村老年公寓,为老人们开展义诊、中医药知识宣讲等服务。“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的确,青年人应该担负起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责任。

  为了解老人们常见病症,在活动开始前,队员们实地走访并记录相关问题。经调查发现,因为年老身体机能减退、长期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等因素,老人们普遍都有高血压、失眠、口腔溃疡、耳聋耳鸣、脑鸣、痔疮等病症。针对这些病症,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使用了便于操作、安全性高、见效较快、易于被村民接受的中医特色治疗方式,如推拿按摩、耳穴压豆等,为老人们提供中医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队员们与老人还进行着亲切地交流,在为一名自诉肠胃不好的老奶奶压耳豆时,老奶奶感受到耳豆部位有非常明显的疼痛,不禁担心地问:“这么疼没关系吗?”一位队员耐心地为老奶奶讲述了耳豆的功用:“奶奶,疼说明贴的位置对了,中医上讲不通则痛,疼说明耳豆部位对应的脏腑气血不通,您平常没事多揉揉耳朵,等气血通畅了就不疼了。”闻言,老奶奶放心了,“好孩子,谢谢你们啊。”

  这里的老人们大多都患有高血压,队员们为这些老人压了缓解高血压的耳穴:交感、神门、心、内分泌、肾,还教老人们认识了“曲池”这个缓解高血压的穴位,嘱咐他们平时多按揉。老人们还有些颈椎腰腿痛的毛病,队员们为他们压了相应部位的耳穴,并为他们按摩。老人们的身体病痛得到缓解,心情得到放松,而队员们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感到志愿服务的初心也得到了实现。

  上午的义诊服务暂时告一段落,当天下午,队员们结合上午的义诊情况,开展了一场关于“老年人夏季养生”的讲座。队员们给老人讲解了日常按摩的常用穴位、三伏贴、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给出了夏季食养、补充身体阳气的建议等,为他们的日常生活贡献中医药的智慧,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宣讲结束后,针推专业的队员教老人们用拇指同身寸的取穴方法取“足三里”,即外膝眼下四横指所对的部位,此穴为夏季养生穴,可通调全身脏腑。

  在互动过程中,队员们用真心感染老人,用行动帮助老人。不论是压耳豆还是取穴按揉,都可以让老人们不去医院就能轻松解决日常中的小困扰,再加上中医药健康知识的宣讲,更是让老人们切身体会到传承千年的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中医养生文化渗透到每位老人心中。离别时,老人们依依不舍,一位老爷爷问道:“孩子们,你们明天还来吗?你们来了,我们这也热闹了许多。”队员们回道:“爷爷放心,我们有空就来看你们,明年我们还一起来!”老爷爷不禁笑了,回道:“好,好孩子们,一定要好好读书!”

  时光飞逝,转眼间十几天的三下乡活动接近尾声,从队伍组建到活动策划、再到物品筹备、再落实到每一天的活动当中,队员们都积极参与,为办好这个活动建言献策,每个人都获益匪浅。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 “药”下乡考察团的队员们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农村,传播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层民众生活,调研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提高了队员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同时为更多的基层群众服务,作为大学生志愿者,为社会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供稿:山东中医药大学)

 

(编辑:丁成成)

京ICP备17034997号-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617号

Copyright © 2021 警武汇 版权所有